大型貓科動物如豹、美洲豹,以及獵豹,身上都佈滿斑點。山貓和短尾貓也是如此。這些貓科動物生活在野外,通常棲息於叢林環境,其身上的斑紋為牠們提供偽裝,增添生存優勢。這便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何家貓也會擁有類似斑紋?許多家貓的毛色花紋與野生親戚極為相似。相比之下,狗的毛色通常與狼差異甚大。原因何在?可能有兩種解釋:其一,貓被馴化的時間遠晚於狗(甚至關於「貓到底有多被馴化」至今仍有爭議);其二,也許人類為了自身目的,在自然適應過程中插了一手。
吸引力的作用
科學上已證實,動物馴化會導致其毛色發生變化。這並非因為馴化本身神奇地改變毛色,而是馴化後物種幾乎不再有「自然選擇壓力」去淘汰不尋常的毛色花紋。例如,一隻黑白分明如禮服般的貓,很難在森林或草原的自然景觀中隱藏自己。當基因突變導致獨特毛色時,我們人類往往覺得吸引——我們總是偏愛新奇事物。然而在野外,這些獨特個體可能更容易被天敵捕殺,或因為不夠「吸引」而找不到伴侶傳承該特性。順帶一提,這種「吸引力」在自然界真實存在,並非只有人類才會在意彼此外貌。
混種的起源
至於有斑點的貓是如何形成的?牠們是否來自需要偽裝的叢林貓後代?科學家尚未完全確定。雖然確實有些家貓與野貓雜交過,但許多帶斑點的家貓其實是純粹的馴化品種,奧西貓(Ocicat)便是一例。奧西貓看起來像迷你版獵豹,身上佈滿斑點,臉部周圍還有一些黑色線條。然而這些貓是否性格野性?並非如此。牠們僅是人類為了讓家貓看起來像大型野生貓科動物而培育出來的品種。
異國之美
繁殖者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打破鯖魚虎斑貓中普遍的條紋圖案。這種條紋的“中断”形成了類似斑點的花紋。因此以奧西貓為例,其基因庫中其實沒有任何野貓DNA。當然,也有些帶斑點的貓是歐洲及非洲野貓的後代。乍看之下,這些野貓與家貓幾乎無法區分。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野貓的美麗,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如此多繁殖者選擇將斑點花紋融入現代家貓中。這似乎是兩全其美的選擇:既擁有野性的異國之美,又保持家貓的熟悉溫順。誰會不喜歡呢?
分享這篇Blog:
